助人为乐
讲文明,懂礼貌;讲道德,有素养。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浅层地说,人的文明行为只是生活的点滴小事,似乎不难做到。例如,管住嘴,不讲粗话;管住手,不随便丢弃杂物;管住脚,不闯红灯,不踏草坪等等。如若往深处想,文明几乎包括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。其中营造和谐社会,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友爱,则是很重要的标志。当前,全民共建和谐社会已成共识。而和谐社会的构建。我想最该大力提倡的就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助人为乐精神。
有人发现,人字的一撇一捺,相互支撑,说明数千年古人造字时,就以一种思想昭示后人,人与人之间是一定要互相帮助的。济困扶危,见义勇为,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,同甘苦,共患难,这些优良品质,早已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。而助人为乐的观念,是这些传统美德的根基。也是今天盛世国民精神面貌彪炳于世界民族之林具体体现。
翻开《论语》这本书,有两句话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。一句是:“仁者爱人”,另一句是:“恻隐之心,仁也。”数千年来,这两句话包涵点思想,早已根植于历代国人的心灵深处。仿佛一座巨大的石碑,巍然不动地竖立在人间的高地之上。孔子所说的,仁者,就是今天那些善良的人,淳朴厚道的人,热心爽快的人,文明素质,道德品质高尚的人。孔子说的“爱人”,就是关爱他人;孔子说的“恻隐之心”,也就是“同情弱者之心。”无数历史事实证明着,仁者的道德楷模,成为一座道德的丰碑,得到了历代社会推崇,受到历代人们的景仰。在祖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,人与人的相互联系更为紧密,这个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。尤其应该大力提倡和弘扬。
提到助人为乐,人们自然会想到“雷锋精神”。几十年来,“学雷锋,做好事。”早已形成了一个令人欣喜的社会风气。这种风气的形成,一是这会发展,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需要。二是,做一件为他人服务的好事,也绝不是“挟太山以超北海”那样的难以完成。正因为如此,直到今天,雷锋虽然不在了,但雷锋那种一心为他人服务的精神,将永远根植于华夏大地之上,并将在华夏盛世的今天,继续发扬之,光大之。
在我的家乡漷县镇,近些年来,这种助人为乐,济困扶危的感人故事,可以说数不胜数,不胜枚举。我仅举一例。以表达我对这种精神的美。草场村有一位党支部副书记名叫杨世珍。一位40多岁的女性。担任村干部多年,一面要协助村书记王连明创业致富。一面还要照应家里的一切琐事。按说,村里的事、家里的活,已经够他忙活的了。但是,她居然忙里偷闲,凭着她的一片真情,一颗爱心,一种助人为乐的精神。长期照顾一位非亲非故的男性残疾人,平日里,不仅照顾他的饮食起居,每逢节日,他还把这位残疾人视同一家。逢年过节,她们就同桌共祝。这样的助人,偶然为之尚可,多年坚持,实属不易。除此之外,村里还有一位女性残疾人,他也一样倍加呵护。她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,多少辛劳,她不愿多讲,只有发自内心的微笑。做了这么多好事,也许会很累吧,但我看她笑得特别开心。满脸笑意发诸真情。由此,我才真正体会到了,助人为乐的内涵。助人者,也同样不亦快哉呀。
我的故乡,还有很多这样的人,这样的事。恍如恒河沙数,难以例举。近日,漷县镇率先启动家庭医生式服务。镇里的卫生院医护人员的人数不多,要为全镇60多个自然村的患者入户诊疗,谈何容易?这种服务,连住城里的居民眼下还享受不到。可是,漷镇的医护人员做到了。是他们,给全镇人们送来了福音。这些令人尊敬的美丽天使,心中分明高尚的助人为乐精神。助人者,何以乐?古语有云:“赠人玫瑰,手留余香。”国外的哲人也有类似说法。法国人吕耶尔说:“最好的满足,就是别人的满足。”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,为何要在今天大力弘扬。因为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。市文明社会的重要体现。助人,饱含着人间的真情,体现出高尚的人格魅力。助人,是人格升华的标志,也是今天和谐的社会环境孕育而生的鲜花。有人说,构建和谐社会,就是要从我做起,从小事做起;也有人说,弘扬道德文明,就是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。特别是胡锦涛主席提出的“八荣八耻”的谆谆告诫。知荣人奋进,知耻近乎勇。乐于助人者,乐在其中;助人为乐者,其乐融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