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法常识:什么叫六波罗蜜?
佛教不是宗教,而是佛陀的教育。那么佛法教学的课程都有什么内容?在具体的实际生活中,我们应该怎么做?遵守哪些标准呢?
佛告诉我们,在日常生活之中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我们要遵守六个原则,就是佛门常讲的六波罗蜜,也叫六度,包括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能够按照这六个原则去生活,去为人处世,就是真修行。
一、布施
布施分为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。财布施又分为外财布施和内财布施。财布施得财富;法布施得聪明智慧;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,这是修布施的果报。
财富、智慧、健康,是世人最想得到的,所以佛就告诉我们这其中的道理、因果,要想得到这个果报,就一定要修因。
布施往往被人理解为捐钱,这不是它的真正含义,这样理解就太狭隘了。在日常生活之中,念念为别人,不为自己。这就是布施,这就是在修布施波罗蜜,是在行菩萨道。
二、持戒
持戒就是守法,守规矩。无规矩不成方圆,世出世间一切事物,都有一定的法则,只有循着法则,才能做得圆满。
持戒就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时时处处都要守法,不仅仅是受持五戒、十戒。在学校就要守校规,在家中就要守家规,在公司就要遵守公司的管理规定,在社会上就要守国家的法律法规,做什么事情,也都要按照自然规律来做,这都属于持戒。
三、忍辱
忍辱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,都要有耐心,都要能忍耐。为什么叫忍辱呢?就是因为古人经常说“士可杀不可辱”,宁可被杀头,也不能忍受侮辱。所以翻译经典的法师就把这一个名词翻译成忍辱。连侮辱都能忍耐,那还有什么不能忍耐的呢?
所以说忍辱原来的意思,就是告诉我们凡事要有耐心,无论遭遇什么境界,都要忍得住。忍辱分为三大类:一、人为的加害,要能够忍耐;二、自然变化、自然灾害,要能够忍耐。三、在没有得到法喜之前,修行也是很苦的,也需要忍耐。
四、精进
精是专精,纯而不杂,进是进步,锲而不舍。
就好比我们上学时常讲的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一样,要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每天都要求自己进步,不能空度一日。儒家讲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,也是这个意思,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,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那什么事都做不成。
五、禅定
什么是禅定?六祖惠能大师在《六祖坛经》里下过定义,禅是外不着相;定是内不动心。明白了这个定义,我们就知道禅定并不仅仅是打坐而已,打坐只是修习禅定的无量方法之一,修习禅定,还有无量无边的方法,只要能够做到“外不着相,内不动心”,就都是禅定。
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无论面对任何境界时,都要想到《金刚经》上讲的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”时时处处练习不着相,内心不被外界干扰,这就是在修禅定了。
六、般若
般若就是智慧,对于一切事物,都能透彻明了,看清真相,这是般若。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,要练习透过现象看到本质,看到“果”,就能想到“因”,智慧就会逐渐生起,这是世间般若。最终极的智慧,就是破迷开悟,了脱生死,这是出世间般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