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业(小说)
一
有一首经典的怀旧歌曲叫《睡在我上铺的兄弟》,将校园兄弟的感情传颂到了极至。彭新亮和付志龙同为江西财经大学首届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,俩人不仅是“死党”,而且还同住4号楼同一寝室的上下铺。
在校期间,这两个高大帅气的理工男生不乏女同学的倾慕与追求,可他们绞在一起总也谈不完的话题却是时政、史料、国学、兵法、哲学、体育、地理、成功学,在校时,他们考虑得最多是如何做好知识储备,毕业后怎么实现自我价值,却几乎不涉及校园爱情和伤感的吉他。
他们觉得,作为男人,在一生中,一定要有一份值得骄傲的事业,而要成就一番事业,要做的具体准备太多太多,因此,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爱情,也懒得顾及“梨花败落强说愁”。
1997年那个夏天,是彭新亮和付志龙毕业的时候。那年夏天,他们一毕业便背上行礼一道前往了山东中创集团工作。在山东中创集团历练了两年后,他们决定一起辞职回到江西共同创业。
回到江西后,他们首先瞄准了热门的软件行业。于是,他们开始注册公司。然而,第一家公司的注册资金需要50万元,而那时他们的自有资金只有2万余元,缺口很大。为了筹钱,无论是亲戚、朋友还是原公司同事、领导,他们几乎都借了个遍。
“那次借款出乎意料的顺利,我们很快凑齐了50万元。”付志龙说,由于债权人对他们非常信任,也认为他们会取得成功,所以借来的40余万元都是未打借条的。也正是通过这一次的民间融资,他们认识到了信用二字的涵义与价值。
与任何一家成功的公司创业初期一样,那时,他们开的公司仅有4人,租了一套偏远的两室一厅,办公、食宿都在里面。那时,付志龙身兼数职,无论是销售、管理、财务,还是为客户送货,他和彭新亮都要亲历亲为。
干了两三年软件后,彭新亮和付志龙不仅敏锐地发现江西的节能市场几乎完全是空白,而且将全部精力和第一桶金一股脑扎了进去。
那时,江西很少有人了解节能,故而没人听信这两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,纷纷表示没必要安装这个。面对人们的执疑,彭新亮和付志龙急中生智,满有把握地表示:“我们不要你们直接以现金购买节能柜,只要把你们省下的电费转给我们就行了。”就这样,他们撬开了一块巨大的铁板市场。宜春、九江、景德镇等城市的路灯,以及开心人大药店、江铃汽车等大公司的节电工程都是出自他们之手。于是,他们由江西第一家专业做节电的公司,发展成江西做节电做得最大的公司。